屈原传说与端午结合的过程

2024-08-15 12:50

以下是相关于最近更新的主题内容,屈原传说与端午结合的过程..需要了解更多类似于最近更新的资料点击栏目连接获取。

屈原传说与端午结合的过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屈原传说就这样从形成后在楚地获得不断的流传,并逐渐将范围扩大到其他地区。从文献上看,屈原的传说与端午结合到一起,最早也已经是东汉以后的事情。我所见到的最早把屈原与端午联在一起较完整的文字材料,是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

屈原以是日(五月五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

这条记载已经把龙舟竞渡与屈原传说联系到一起,但还显简略。沿着以下几条史料为线索,我们可以看到,端午节和屈原传说的结合,有一个很明显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东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

周时,楚屈原以忠被谗,见疏于怀王,遂投汨罗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丝系角条,于节日投江祭之。

从“以五色丝系角条,于节日投江祭之”这一记载,可见这时已经有了后来粽子的原型。发展到南北朝,相关记载已经更为全面。《艺文类聚》卷四引用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云: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到这里故事已经由单纯的为招屈而龙舟竞渡,发展出新的神奇故事。在这一故事中,屈原以神灵的角色神奇登场。在他对欧回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神秘的水下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有已经死去数百年的屈原,而且有窃食祭品的蛟龙,有为蛟龙所畏惧的楝树叶和五彩丝组成的神秘的信仰。关于五色丝和粽子,典籍中有不同的版本,比如《襄阳风俗记》云: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楫争驰,棹歌乱响,有凄断之声,意存拯溺,喧震川陆,风俗迁流,遂有竞渡之戏。

在《续齐谐记》中登场的欧回这里变成了屈原妻子,而有关蛟龙夺食祭物以及惧怕五色丝与竹子的信息,是通过屈原托梦的手法传递的。尽管两者记载上有这些区别,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基本的要素——屈原投江、祭屈原、蛟龙食祭物、蛟龙畏五色丝与楝(或为畏竹)、竞渡都已经是共通的。这标志着有关屈原的传说较之东汉魏晋,不仅多出许多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已经基本定型了。在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五月五日竞渡源于屈原投汨罗的说法已经成了普遍的说法。

发展到隋唐时代,这一说法已经走进帝王家,成为皇家节日活动的一部分了。史载居处北方的皇家亦举行竞渡活动。比如唐敬宗曾“诏王播造竞渡船二十只供进”,后为臣下所谏,改为十只。检索《全唐诗》,我们还可以看到有李怀远、李适等人与皇帝共同观赏竞渡所写下的应制诗篇。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慢慢开始把传说当成事实,并且在细节和情景上,都有丰富的演化。刘禹锡《乐府诗集序》云:

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意。

按照刘禹锡的记载,武陵竞渡之时,民众就是为了再现当年群舟并发招屈的场景,才呼喊“何在”的。而从苏轼《竹枝歌》“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的诗句中,可以推想宋代端午竞渡招屈还有歌唱的内容。至于竞渡仪式,经过一代代发展更是越来越郑重其事,连地方官都亲临现场,主持仪式。到了明清时代,端午食粽和招屈悼屈已经成了民众生活的常识。

这就是屈原传说与端午节结合的大致过程。

历史对端午屈原的记载

屈原本人以忠见谤,以信见疑,赋《离骚》而见志,投汨罗以殁身,所谓其志可哀,其情可悯。他的生平,听来引人无限同情,他的辞章精神完足,恢宏博大,读来令人感动。他的死唤起了民众、特别是楚国民众广泛的同情。《太平广记》引晋王嘉《拾遗记》云:“屈平以忠见斥,隐于沅澧之间。王迫逐不已,乃赴清冷之渊。楚人思慕之,谓之水仙。”这段记载尽管出现较晚,但所记载的事项很可能是比较早的。古有悼厉之俗,认为那些横死的人魂魄不散,多立祠祀之。楚国又是一个巫风盛行的地方。屈原赴水而死,不仅死法上属于横死,而且因为他的身世引人同情,所以在楚国当地,思慕屈原的民众很可能早就把屈原看成“水仙”,已经有了相应的纪念仪式。文献中后人悼念屈原的行动也很早就已经出现。

我们熟悉的《六国论》的作者贾谊,曾经也深得汉文帝的欣赏,但因为受到群臣忌妒而被文帝所疏远。后来他离开京城赴任长沙王太傅,途经湘江,就曾经写下《吊屈原赋》。著名的《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对于屈原的文采非常赞赏,认为他比司马相如才气大得多,却不为时代所容,最后留下长诗《离骚》,投水自尽,以至于每读屈原的文字到痛哭流涕的地步。在他看来,君子得时则大行其道于世间,不得时则龙蛇逶迤,隐于世间就可以了。因为得时不得时那是命,没有必要连命都拼上。但屈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他经常“作书”“自岷江投诸江流,以悼屈原”。东汉梁竦“既徂(cú)南土,历江湖,济沅湘,感悼……屈原以非辜沉身,乃作《悼骚赋》,系玄石而沉之”。从这些材料来分析,东汉时期出现端午祭屈原的传说,可以说不是偶然的。

把节日起源归因于某一个历史人物或某一个故事,是汉末至六朝节日发展史上的共同特征。我们看正月十五紫姑故事、上巳节起源于平原徐肇三月所生三女至三日俱亡的故事、寒食起于介子推被焚的故事、端午起源于屈原的故事、七夕起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等,都产生于这一历史时期。但比较一下古代有关端午起源的记载,我们会很清楚地看到,其他的关于端午起源于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陈临、马援等的说法,后来大多流传有限。特别是纪念陈临和马援的说法,在影响范围上就更加狭窄。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岁时文化传统中存在的起源一元化倾向对于多元的地域传统形成了怎样巨大的压迫。在古代,这种以人物传说对于节日起源加以解释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当屈原传说和端午节结合起来,并在知识阶层和民众间传播开,其影响可谓深远广大,甚至跨海越洋,传播到其他国家。日本天平胜宝五年正月四日,日本博士中臣丸连张弓等就中国古代节日的起源向孝谦天皇提出了一份勘奏。关于五月五日的起源,这份勘奏解释道:

昔楚屈原为惠王以被放湘南,遂无所返征,则亥时而怀沙入汨罗之水而没已。其灵化而为鬼神,为天下做旱涝疫气之灾。或梦想诲曰,为天下作不祥之灾者,皆我灵气所成。欲消灾者,五月五日于罗水祭我灵者,即消灾矣。则风俗此日连楝叶之玉并茎,黏裹而投罗水之中祭之。依此而天下无灾。这一段话与中国古代的屈原传说比较,多少有些变形,多了屈原灵化鬼神、兴灾求祭的内容,可以说是日本版的屈原传说。而朝鲜李朝学者金迈淳在《洌阳岁时记》端午条中记载说:

(朝鲜)国人称端午日,水濑日。谓投饭水濑,享屈三闾也。地之相去万有余里,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谣俗不改,精爽如在,何令人感慕至此也。

这份“地之相去万有余里,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谣俗不改,精爽如在”的文化情怀,让这位韩国学者感到困惑,想不清楚屈原传说“何令人感慕至此”。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影响之大,真是大到足以使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程度。

然而,要科学地研究端午节的起源,我们就不能不承认,端午节并不是因为纪念屈原才产生的节日。近人闻一多著《端午考》《端节的历史教育》,从诸如龙舟竞渡、食粽、臂饰与守宫、扬州制镜之俗、端午鱼龙变化传说等多种角度对端午节日的节俗做了重新考察,得出了“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端午是个龙的节日,它的起源远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远呢!”在闻一多看来,远在屈原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的习俗就已存在于江南吴越水乡。这种企图通过祭祀龙图腾以祈求避免水旱之灾的龙祭,便是端午的起源,端午水中竞划刻着龙饰的舟船正是“龙祭”的遗迹。这就是闻一多在学界影响非常大的端午起源于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的学说。在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有的是植物,有的是动物,有的是像龙这样在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想象的超自然神灵。闻一多认为,屈原在汨罗江投河自杀与端午“祭龙”在时间上是个巧合。问题是仅仅用“巧合”这种简单的说法,来解释纪念屈原的传说最终取代了龙舟竞渡,似乎并不充分。

有关端午节并非起源于屈原,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理由。比如,五月五日为恶日的观念,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史记》载孟尝君的父亲田文因为孟尝君五月五日出生,所以命令其母亲弃之不养。五月五日为恶日的观念,是端午节的重要源头,但实际上和屈原传说没有任何关联。

再比如,直到郭沫若仍坚持认为,五月五日是屈原的忌日,但今天的考古发现证明,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各国各自使用自己的历法的时代。睡地虎秦简甲种《日书》称:“五月,楚八月。”按秦国使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楚国使用夏正,较秦历有三月之差。所以,楚地的“五月五日”,和秦历的“五月五日”不是一回事,和我们今天的五月五日也不是一回事。那么,屈原忌日的五月五日,究竟是哪一个五月五日?这是主张五月五日为屈原忌日者根本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

后世的端午节俗也并非完全依据屈原传说而演化。比如端午多用艾草。《荆楚岁时记》云:“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此俗后世广为流传。宋周密《乾淳岁时记》:“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上,以禳毒气。”这还是拘泥于《荆楚岁时记》的做法。进一步是把艾草和北方的天师道联系起来。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画天师》引《岁时杂记》云:“又合泥塑其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苏辙《学士院端午帖子·皇太妃阁》第三首诗云:“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常萦尧母门。”可见艾草与端午缘分之深。可是,在屈原的诗歌作品中,艾草基本属于坏东西。屈原诗歌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是“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的披戴香花芳草的诗人之自我形象。但他所被戴的一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中所写的“香草”,是“江离”“辟芷”“秋兰”“芰荷”“芙蓉”,而艾草在屈原的植物谱中,是什么地位呢?《离骚》中写道“户服艾以盈腰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艾草是他钟爱的幽兰的对立面;他写道“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艾草是所有芬芳香草的对立面。如果说后人是按照屈原传说结构的端午节俗,那么,在纪念屈原的节日中如此中意屈原所厌弃的艾草,岂非南辕北辙?

总而言之,在岁时研究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的今天,认为端午节并非起源于屈原,已经是学术界基本一致的常识性看法。

结语:以上是四象星座网小编整理的“屈原传说与端午结合的过程,历史对端午屈原的记载”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评论问答

和合法术是真的吗?和合法术过程是怎样的?感情问题最是折磨人,因此求助很多方法帮助挽回,和合法术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很多人怀疑和合法术是

开天眼过程是怎样的,传冼开天眼后额头会发胀,有些会感觉有光,具体引十么样的呢?有没有开天眼的真实经历介绍开天眼过程。开天眼过程一日

在挽回婚姻的过程当中和合术生效的表现可能不之所以说在挽回婚姻的过程当中和合术生效的表现可能不明显,其实是因为和合术做了之后是需要一

清明节扫墓是一种传统风俗,其过程步骤包括了清理坟墓、上香摆贡品、拜祭。清明节虽然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但同时也是一个祭祀祖先的严

做了和合后对方的反应过程,婚姻挽回做和合术在做了和合后对方的反应过程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其实婚姻挽回做和合术的时候究竟会出现什么情

挽回感情要了解和合术和合的过程想要挽回感情要了解和合术和合的过程,了解了之后,就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顺利一些了,因为挽回感情的时候

做和合后对方的反应过程看你做和合术是否成功很多人在选择和合术来挽回感情的时候,都会跟道长咨询很多的问题,而问得比较多的就是做了和合

挽回婚姻做和合术起效过程很复杂挽回婚姻做和合术起效过程很复杂,普通人是不太懂这个流程的,所以在挽回婚姻的时候一定要跟道长好好沟通,

自己提出分手 男友在挽回过程对方冷漠记得用这刚刚考上研究生的小莫本来应该十分高兴,但是却整天闷闷不乐,唉声叹气。莲小魔自己都没想男

我亲身经历了和合术和好的过程让我重新挽回了很多男人在跟女友闹矛盾的时候,都会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而说出一些伤人的话,甚至说出了分手的

做完和合术犯困头痛说说我做和合术的过程我和老公结婚很多年了,话说我们的生活过得挺好的,就是有一点不是太尽人意,婆婆脾气不是很好,所

挽回婚姻过程出现被下和合符后的梦境提示现在的婚姻可能不如以前那么幸福了,那是因为很多的女性越来越懂得伸张自己的正义了,遇到委屈不愿

分享我做和合术的过程原来和合术竟这么神奇我叫陆敏,大学时期认识了现在的男友,我们是自由恋爱的,大学毕业前我们的感情非常好,但是毕业

分享我做和合术挽回感情婚姻的过程我今年30岁了,本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一个爱我的老公,还有一个可爱的宝宝,但是由于平时带小孩,而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很多的挫折,有些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赚到钱财,而有的人每天埋头苦干,到头来得的钱却很少。那是因为每个人天生都有

分析道家六亲和合术的方法过程 让你更加了解和和合术是道家的一种神奇法术,是解决情感问题的好方法。当我们遇到情感问题的时候,不知道怎

最简单的爱情降头术挽回感情的过程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做和合术怎么挽回感情?两个人又是如何和好的呢?它的原理是什么?下面就跟着专业的

祭祀送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喜气洋洋的新春佳节之际,人们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祭祀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有的人已

和合后对方的反应过程 两个人反应一样 不过有一和合术是道家的一种神秘法术,在我国民间是非常流行的,传说它是唐朝的一名魏夫人创造的。到

每一件事情它都有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只有把它做好,做到极致,最后的结果才是自己想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够完成这些事情呢?这时候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