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特色,花朝节习俗大盘点

2025-02-06 14:37

以下是相关于最近更新的主题内容,花朝节特色,花朝节习俗大盘点..需要了解更多类似于最近更新的资料点击栏目连接获取。

花朝节又被称为百花生日和花神节,这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百花仙子,时间是在每年的二月初二、二月二十二或者二月二十五日,那么,你知道花朝节有哪些习俗吗?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花朝节”,确实热闹

农历二月十五,相传是百花生日,被称“花朝节”。新洲地方志办公室的资料员,53岁的徐元桥介绍,花朝节对新洲人来说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有大型的民俗表演,有祭祀活动,有赶集会,还有“绝对求对”(通俗地说就是很难很难的对联),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期间的庙会。

他介绍说,新洲区旧街花朝节,是鄂东一带最大的民间赶集大会,被列为湖北省、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朝节每年农历二月十三~二月十七。旧街花朝节产生于“庆福寺”庙会,此庙原名“东狱庙”,始建于南宋乾道至淳熙年间(1165-1189),宋时香火旺盛,远近知名,至元朝末年遭徐寿辉兵毁。到明末隆庆初至万历二年(1574年)由旧街所属地区五十三族祠堂出资重建,名曰“庆福禅寺”,亦名“东狱行祠”,俗称五三公庙。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建戏楼一座。庆福禅寺自建成起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花神生日为期举办盛大的花朝庙会,虽庙一再遭损坏重建,但这一庙会习俗却一直延续至今。

南宋景定年间,棉花种植传入新洲,人们企盼棉花收成好,在每年二月十五“花朝节”时用汤圆祭棉花神,民间旧有“汤圆大,棉花球子大”的说法(新洲至今“花朝节”早餐有吃汤圆的习俗)。

由于旧街地处大别山山脚的古驿道旁,是山区与平原的交会处,旧志载有“河头山尾,堡埠共生”之称。东可进大别山腹地、西直下武汉、北可达豫皖、南至江西,素来是商贾云集,为鄂东一大集市。农历二月十五正值春耕生产前夕,由于每年庙会人多,就出现了小买卖生意。后来,参加庙会的人们发现此举有利可图,参加庙会时就顺便带来了农业生产用具和山里自产的竹木器出售,庙会的生意因此越做越大,后来过往的客商和邻近州、县商家每年也赶来参加庙会,这就是民间俗称的“赶会”。

传承800余年的旧街花朝节,年年举办,从未间断。每到这个节日,鄂豫皖湘赣5省20余县市近10万游人如潮水般涌来,尽情感受这里浓郁的乡土风情。如今,花朝节已由最初单纯的民间祭祀,发展演变成民间物资交流盛会和大家热爱的民俗文化节日。

曾家埑过年不贴对联

部分人家祭祖不吃牛肉

新洲的民俗文化不仅仅体现在花朝节上,在生活的各各方面,都有自己土生土长的民俗和讲究,例如过年时,谁家不贴春联?可新洲曾家埑过年不贴;祭祖吃肉是常事,可方姓祭祖不吃牛肉!

这是什么原因呢,徐元桥介绍,民间风俗,在大年三十贴春联前,出嫁的姑娘必须回婆家。否则娘家将不吉利。从前,在新洲曾家埑有一个姑娘出嫁后不愿意到婆家干活,长年回娘家居住,谁劝她回婆家去,她都不回去。这年,又到了春节,天快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赶着贴春联,她还是赖在娘家不肯走。父母和湾里人都催促说,“天都快黑了,家家都贴春联了,你赶快回婆家去吧。”

在众人的劝说下,这姑娘才勉强起身,边走边骂道:“年年都贴这个发瘟的东西,不然我就不用走。”到了第二年,果然曾家埑就像发人瘟似的死了不少人,不少人家的人都死绝了。人们都说是被这位曾姓姑娘骂绝了。从此,曾家埑过年再也不贴春联,也不敢贴春联。

而在新洲区东部一些方姓人家春节祭祖不吃牛肉。说起来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故事。

相传,方姓春节祭祖非常隆重,各房系都来参加祭祖。祭拜祖先后要举行盛宴。有一年,祭拜后,户长坐在祠堂太岁椅子上,召开各经管房长会,检查祭祖设宴的准备工作。一个经管说,万事俱备,只差牛肉。户长听后,立刻派一个年轻的跑堂,马上去易河街割牛肉。跑堂人去买时,牛肉早已卖完。

没有办法,跑堂的只得到易河找宰牛的屠夫。屠夫于是找卖牛的人,这时卖牛的人正在田间忙着犁田,听屠夫说要杀牛,赶忙把牛停下来,解开“额头”,把牛交给屠夫。

屠夫牵着牛,一边走一边说:“黄牛黄牛你莫怪,只怪方家祭祖差碗菜。”说来也奇怪,这牛仿佛听懂了人话,直流眼泪,犟着鼻子觳觫而不去。

跑堂人见其此状,不觉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他连忙跑回祠堂见户长,把屠夫如何说是方家祭祖差碗菜,从田畈把牛解下来,牛如何流泪的实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户长听了之后,也动了恻隐之心。觉得为了方家祭祖,要宰杀这头牛,实在残忍。牛是庄稼人的宝,耕田种地少不了。户长忙叫跑堂人:“速速去跟屠夫说,莫杀这头牛,我们方家不用牛肉。”

于是,户长当着所有经营房长定下规矩:“我们方家以后祭祖,再不吃牛肉。”因此,即便在春节这样隆重的祭祖活动中,方姓也不吃牛肉。

许家畈的豆丝——等倒 新洲许家畈保河村的豆丝很好吃,每年临近春节的时候,不少中心城区的市民会开车去那里买豆丝置办年货。但如果你听见新洲人说“许家畈的豆丝”时,很有可能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哦,他们要表达的是“等待”的意思。

相传,清朝末年,龙丘(今三店街)北边的许家畈湾,住着一对老夫妇,爹爹姓许,60多岁,婆婆张氏。老两口膝下无儿无女,靠种田维持生计,生活清贫。每年春节将至,许家畈的人就把大米磨细,然后和面粉、黄豆搅在一起,制成一种叫豆丝的春节特色食品。豆丝既可煮着吃,也可炒着吃。

有一年,春节临近又到做豆丝的时候了,许爹爹的邻居正在制作豆丝。在湾里有这样一个传统,只要有哪家人做豆丝,一般都会将做好的热豆丝送给左邻右舍及叔伯尝鲜。这天,许爹爹看到邻居在做豆丝,就跟老伴讲,今天隔壁要送豆丝来,我们在家等着,当晚饭吃。老伴架起纺线车,一边纺线一边等。许爹爹搬来凳子,在一旁坐着,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未见送豆丝的过来,就睡着了。不知何时,许爹爹将自己头上戴的毡帽掉到老伴张氏的怀里,张氏以为是隔壁的邻居送豆丝过来了,连忙说:“费力!费力!(表示感谢的客套话)”这时,许爹爹也惊醒了,恰好自家虚掩的大门被一只狗推开了。二老连忙起身说:“费力!费力!”可看到的却是一只狗而已,老两口一脸的失望。

从此,“许家畈的豆丝——等倒”,成了表示等待的歇后语。

小结:无论是花朝节还是其他节日,在习俗上很有可能会因为地域查边而出现不太一样的习俗,这是正常的,那么,你们是如何过花朝节的呢?

评论问答

古代纪念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

不同的地区,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节日当中,并且每个地区的习俗活动都有所不同,那么莆田冬至的民族文化有哪些呢?

秋分是一年中的第十六个节气,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180°,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自古以来,我国的人们就将秋分视为一年之中的几个重要时间点

端午节的到来,对于不同的人来讲肯定是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存在的,因为在人们的心中,传统节日都是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的。那么端午节这一天为

明天是2023年1月20日,是“蜡树银山,朔风独啸”的大寒节气,这个节气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又因为大寒过后很快就要到农历新年,故而民

春天来了,又到了世界万物争先恐后的复苏时间,春天的脚步是轻盈的,是伴随着绵绵细雨的轻轻穿行,而寒食节禁火习俗的由来究竟是什么呢?寒

不同的风俗文化和习俗在不同的地区有着差别的存在,那么霜降这一个节气,会在哪一天来到我们的身边呢?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到不同地区

搬家的时候我们都是要买新枕头的,而根据大部分地区的民俗来看,新枕头里不必放钱,所以并不是每个枕头都放钱的。除此之外,民间在搬家的时

寒食节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寒食节在我们历史的文化中经过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十六个民族的沉淀形成了很多文化个习俗,那么寒食节有

说到下元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说到中元节可能就知道了,我国有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三个节日。下元节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也

在每一个节日来到我们生活之中的时候,都应该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才能够满足我们的一种心理需求,那么当重阳节到来

上巳日是在夏历的三月初三,因为古时候称夏历的三月第一天,被指为上巳,所以也叫上巳节或者女儿节。那么上巳节具体是做什么的,女儿节具体

由于南北方气候的差异,也形成了不一样的节日习俗,比如寒衣节在北方地区就比较盛行,因为那时天气已经明显变冷了,而南方一带还在秋高气爽

元宵是一种传统美食,类似于汤圆,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来的时候,人们都有着吃元宵的习俗。但是需要注意,元宵糖分高、油脂高、不易消化,

立冬的到来代表着冬天的开始,在我国许多地方,从立冬开始后都要着力进补,例如潮汕地区的人们,每年立冬这一天都会遵循古例,进补、食用甘

每一个节气之中都有着一定的风俗和习俗存在,那么对于双江这一个节气,从哪一些方面去进行了解才是最适合的呢?除此之外,在霜降节气到来的

母亲节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而中国的母亲节最早是在港澳台地区流行起来后才进入大陆的。在母亲节这天,中国的母亲们会举行厨艺比赛,时装秀等

春天是新的一年你的开始,不管现在还是过去,人们对春天都有一种美好的向往,经过历史的发展,就有了各种习俗,打春牛就是其中之一。那么,

66岁女儿割肉就是说,在老人66岁生日的时候,女儿要切下来一刀肉,且肉的重量最好在6斤到8斤左右,目的就是为了为父母祈福,寓意着父母未来

现在大家最不缺的就是粮食,很少见到有人会吃不饱肚子。因为不缺粮食,粮食又便宜,所以很多人开始养成了浪费粮食的坏习惯。在古代,粮食对